考研机构“画饼”,为何总有考生甘愿买单?
□王志高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的调查揭开了考研培训市场的重重乱象:盗版资料被包装成“绝密真题”,虚假宣传诱导考生高价报班,无资质的“学长学姐”冒充名校研究生招生敛财。考生潘潘花费5499元购买的“个性化督学服务”,最终只换来网盘里的盗版资料;李涵高价购入的“全真模拟卷”,涉嫌抄袭其他机构的公开资料,部分答案解析甚至照搬已发表论文。这些案例背后,是一个正在疯狂收割考生焦虑的灰色产业链。
考研机构的骗术之所以屡试不爽,关键在于它们精准把握了考生的心理弱点。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许多考生对“上岸”充满焦虑,甚至产生自我怀疑。此时,机构抛出的“保过班”“内部资源”“高分学长一对一”等承诺,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这些宣传话术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制造稀缺性、夸大成功率、虚构权威背书,让考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花钱就能弥补差距”的错觉。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骗局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的“资料贩子”批量盗取各校课件、真题,到中游的“营销团队”包装名师、伪造成功案例,再到下游的“客服团队”处理投诉、规避监管,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一些机构甚至专门研究法律漏洞,通过频繁更换注册信息、使用个人账户收款等方式逃避监管。社交媒体的兴起更让这些骗局如虎添翼:在社交平台上,充斥着精心剪辑的“上岸故事”,许多所谓的“高分学姐经验分享”账号实则是机构的营销号。他们先用“免费资料”吸引流量,再以“限时优惠”“拼团价”等话术催促缴费,最后提供劣质服务并以“定制课程”为由拒绝退款。由于社交账号很容易注销重建,即便被举报,骗子也能换个身份继续行骗。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模式,让不法分子趋之若鹜。
面对如此乱象,我们不能简单归咎于考生“病急乱投医”。当正规渠道的信息不透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时,考生自然会转向看似能提供“捷径”的培训机构。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考生要提高警惕,远离“包过”“内部资源”等话术陷阱;平台要加强资质审核,建立“黑名单”制度;监管部门则需重拳出击,对虚假宣传、无证办学等行为严查严打。
考研本应是一场公平的选拔,但当它变成一场“信息战”和“金钱游戏”时,受伤害的不仅是考生个体,更是整个教育公平的根基。唯有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才能让考研回归其本质——一场真正检验学识与能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