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维修困局:除了4S店,凭啥没得选?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电车出行”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然而随着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剧增,叠加车龄增长,不少车主发现自己陷入了“维修困境”——要么花高价选择官方的维修或保养服务,要么冒着“脱保”风险选择便宜的第三方维修厂。车企不愿开放维修技术,第三方维修厂受限于技术壁垒不敢修,双方博弈之下,车主叫苦不迭。

山东兄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维修车辆
无奈的“贵”:
十多万元的车,仅底盘维修就报价六万多
近日,某品牌新能源车的车主林女士向记者透露,她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开了不到四年,最近一次保养时就被检测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底盘损坏、屏幕导航失灵等。其中,仅底盘维修费用的报价就高达6万多元。林女士对此感到很气愤:“花十来万买的车,本来以为至少能开七八年,现在发现预期过高。”
林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实际上,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成本高于传统燃油车已成为普遍现象。此前有媒体报道,一辆特斯拉Model Y汽车车尾遭遇碰撞后电池包轻微变形,维修费用竟高达近18万元,而该新车购买时价格约28万元。相比之下,一辆丰田凯美瑞燃油车发生追尾事故,在发动机舱损毁的情况下,维修费用为7万元左右。巨大的维修费差距让许多新能源车主直呼“接受不了”。
同样是四个轮子的汽车,从烧油改成耗电,修理费咋就相差这么多呢?
面对车主们的疑问,从业多年的山东优快保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高级主管魏然道出了背后的主要原因。“首先,新能源车更像是一个电子装备。电子设备本身造价就贵,维修成本也就更高。另外,新能源车在制造工艺上追求一体化铸造,让车身更轻、结构更坚固,但是一旦出现碰撞损失,往往无法局部维修,只能整个切割更换。这也是维修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目前,各大新能源车企实际上处在一个类似维修市场垄断的红利期。”魏然认为,客观来看,电子设备本身的成本高是事实,但厂商在维修定价方面的话语权也助推了“官方维修”价格的节节攀升。他举例说,有些损坏的部件本可修复后继续使用,但修复后可能不符合车企规定的标准,因此只能对部件进行整体换新。这种“只换不修”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车主的维修负担。

山东兄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辆维修区
争执不下的维修权:
车主不敢选,第三方维修店不敢修
“官方售后”价格不菲,不少车主自然寻求第三方修理厂,希望找到“平替”。这回,拦在车主们面前的不再是高昂的维保费用,而是模糊不清、争执不下的维修权。
贾先生去年4月份购买了一辆某品牌新能源汽车,目前已行驶2万多公里。不久前,他接到了品牌门店打来的电话,提醒他尽快前往门店为汽车做规定保养。考虑保养价格较高,贾先生询问能否自行寻找第三方修理厂进行保养维护,得到的答复是“可能会影响车辆质保”。这让他陷入了两难:官方保养价格实在叫人“肉痛”,可万一因为第三方保养影响了车辆质保,将来恐怕损失更大。
对于这一说法,记者随后从品牌车企官方客服得到了证实。“我们优先建议您到厂家授权的4S店做保养维修。您也可以选择外面的修理厂,后期如果车辆出现问题(质保期内),我们会首先检查这个问题跟您在外面做保养有没有因果关系。如检测证实二者不存在关系,就可以正常质保;如果存在关系,那后续的维修保养都需要您自费。”客服介绍说。
记者查阅多家新能源品牌车企的用户手册发现,多数手册中都有类似条款:若车辆未按照保养计划进行定期保养,由此引发的故障,车企将不再承担相关三包责任。
贾先生的纠结并非个例。他庆幸自己目前遇到的只是保养问题,万一车辆需要维修,就算车主想选第三方修理厂,对方也不一定敢修。
山东兄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2015年开始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经历了从公交车、物流车到新能源乘用车的转型。2020年,公司进一步转型,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品牌汽车的维修服务上。但转型至今,该公司接手的维修单子仍以特种车辆、出保车辆为主,很难实现与品牌新能源汽车4S店公平竞争。
“我们的技术不比4S店差,能提供芯片级维修,但在维修过程中对于一些车辆要格外谨慎,不能碰触它的电池数据;对于可能涉及法律风险或安全风险的维修项目,我们也不会做,以免被厂家起诉。”该公司经理刘海表示,除了法律风险,在技术层面,许多新能源车企也会通过技术手段限制车辆在第三方修车厂进行维修。
记者注意到,2024年上海的两位修车师傅“大刘和小刘”曾因“解锁”两块被锁定的新能源车电池包,被告上法庭,后被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判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类似的事件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担忧。
“我建议新能源车企进一步放大格局,允许车辆在第三方修理厂维修。”刘海说,他认为只有公平开放的态度,才能维持市场良性运转,也能进一步促进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山东兄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压模具教具区
“破局”:
专家建议降低维修价格,共享维修技术信息
前有技术壁垒,后有法规风险,车企、4S店、第三方修理厂等多方利益博弈之下,新能源汽车维修市场何时能出现车主们期待的“百花齐放”式竞争,进而实现“修车自由”呢?
政策层面已经出手,尝试破解这一困局。
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重点提出要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
《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降低维修成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同时,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升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截图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推进数据跨行业共享,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从而缓解新能源汽车维修难的现状。
针对新能源汽车维修难的现状,有行业专家建议加强信息公开与行业标准制定,同时车企应该公开更多的维修技术数据,以便第三方修车厂能够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
中国汽车维修协会信息分会秘书长张学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企通过用户协议条款(如“私拆电池视为放弃质保”)来限制车主的维修权,属于“霸王条款”。也有律师认为,车企多以“安全”和“技术合规”为由辩护,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
“现在有政策要求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师必须持证上岗,按照要求,持证上岗的维修技师就具备了新能源车的维修能力和资质。”魏然以比亚迪汽车举例,车主在有资质的第三方维修平台修车,维修后只要及时在比亚迪车主APP进行报备,将不会影响整车质保。魏然认为,随着时间和政策的变化,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的生态会越来越好。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