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度|国产减重药“上市潮”闸门打开,跨国巨头如何应对

时间:

伴随着国产GLP-1减重药玛仕度肽(商品名:信尔美)的商业化落地,国内减重药市场格局迎来了新的变化。全球两大减重药巨头诺和诺德与礼来在中国市场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环境,减重药未来价格是否会出现松动也引发关注。

减重药市场迎来“新玩家”

7月3日,信达生物的GLP-1减重创新药玛仕度肽“首方”落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分泌科主任医师纪立农教授为一名超重合并脂肪肝的患者开出全国首张处方,标志着玛仕度肽正式进入国内公立医院。这距离该药物获批仅一周之隔。下周起,该药物将陆续进入全国各大公立医院。

相比之下,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商品名:诺和盈)从获批到正式商业化开出公立医院“首方”历时近5个月;礼来的替尔泊肽减重适应症从获批到上市也经历了近半年时间。

“国内厂商没有产能供应限制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另据记者了解,直到目前为止,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均尚未在国内实现本土化生产。

在信达生物此前召开的产品上市发布会上,信达生物首席财务官由飞表示,对于玛仕度肽的市场潜力,公司非常有信心。在渠道拓展方面,由飞指出,除了积极拓展包括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在内的院内渠道之外,信达生物也重视创新渠道的开拓,包括零售渠道与线上平台的布局。

一位曾参与了玛仕度肽上市准备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认为国内减重药厂商参与进来后,对这个行业最大的改变可能是销售渠道方面,中国的药企在这方面的头脑比较活跃。”

第一财经记者关注到,在玛仕度肽尚未获批时,就已有网上渠道开始以500元的预付金开始预售。上述人士补充道:“减重药的消费属性比较强,国内厂商擅长的互联网思维可能对提振销量有帮助。”他预计,在中国减重药市场上,未来玛仕度肽可能会占据一半市场。

目前,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已经在全球各地被广泛使用在体重管理,GLP-1靶点在肥胖治疗中的价值已获得广泛认可。据行业预测,2025年全球GLP-1药物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达20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超28%。

从定价来看,双靶点机制的玛仕度肽对标的是替尔泊肽。第一财经记者此前从私立医院非官方渠道了解到,玛仕度肽的定价可能介于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之间。

尽管官方定价尚未公布,但在信达生物发布会上,该公司商业化战略负责人表示,作为新一代双靶点减重药物,玛仕度肽相较单靶点产品减重效果更强,公司将在定价中体现其临床价值;且会综合考虑已上市产品的定价,并充分考虑国内患者的支付能力与支付意愿。

玛仕度肽作为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GLP-1创新减重药,预计将带动一大批国产减重药未来的“上市潮”。据西南证券统计,截至2024年末,国内已有约30款在研GLP-1类药物进入中后期临床研究阶段,其中约一半在研药物进入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在这些在研药物中,包括恒瑞医药、博瑞医药、甘李药业和先为达等公司的产品均实现了15%至21%的减重效果。未来一场激烈的竞争难以避免。

根据一项最新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上的三期临床研究,先为达生物研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埃诺格鲁肽(Ecnoglutide)在48周的治疗过程中,接受2.4毫克剂量治疗的患者平均减重体重减轻了15.4%,这一减重疗效与诺和诺德公司的司美格鲁肽减重药疗效大致相同。

内分泌代谢专家、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主任曲伸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在国内市场上,GLP-1减重药的定价相对较高,而随着未来更多产品走向市场,有可能被纳入医保,整体价格也有望出现下降。在美国,针对非保险覆盖的自费患者,GLP-1药品的价格已经下降了约60%。

不过,相比进口品牌,国产减重药的知名度仍有待提升。第一财经询问身边多名正在使用司美格鲁肽的减重患者是否了解已有国产减重药上市时,大部分人表示并不知道。

一名曾经使用过司美格鲁肽的患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在用药成功减重后,目前已经停药。“司美格鲁肽的副作用主要是让人不想吃东西,停药后一年里反弹了四斤,如果国产药的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而且能让减重更健康,那我也许还会考虑尝试。”他说道。

跨国巨头的“反击”

直到目前,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仍然牢牢占据了国内减重药市场的“双雄”地位,并且正在努力为减重药增添新的适应症。

就在7月3日玛仕度肽“首方”落地的同一天,礼来宣布替尔泊肽减重药又一项关键适应症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成人肥胖患者的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据预测,OSA影响中国近2亿患者,这为礼来在激烈的减重药市场竞争中增添了重要筹码。

今年4月,司美格鲁肽减重药(2.4mg)说明书更新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纳入了司美格鲁肽在超重或肥胖患者中的心血管结局试验的主要结果。研究证明,可将超重或肥胖且已确诊心血管疾病不伴有糖尿病的成人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达20%。

在减重疗效方面,跨国巨头也在不断通过临床研究证明能够达到更好的疗效。例如,更高剂量的司美格鲁肽(7.2mg)的一项临床数据显示,能为肥胖症患者带来平均21%的体重降幅,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体重降幅达25%或以上。

为了补充管线,诺和诺德正在中国积极展开收购。今年3月,诺和诺德称已获得联邦制药子公司联邦生物的“三重受体激动剂”UBT251的全球开发、生产和销售权,潜在交易价值高达20亿美元。

跨国巨头还在努力应对产能问题。上个月,礼来在中国上市了新型的替尔泊肽多剂量预装笔,以增加在中国的供应,满足更多患者需求。

此前,预装笔产能进展也是限制替尔泊肽在中国市场供应的因素之一。对此,礼来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供应多种装置选项使我们能充分灵活发挥全球供应链优势,快速评估调整供应计划,确保药物的患者可及性。”

尽管最新上市的多剂量预装笔仍为进口,目前尚未公布相关的国产计划。但曲伸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不排除礼来未来在中国生产预装笔的可能性。

从礼来在中国的投资布局来看,也已将中国本土化供应链纳入生产规划。去年10月,礼来中国宣布了计划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用于其苏州工厂的产能升级,扩大2型糖尿病和肥胖创新药物的生产规模,以满足中国患者需求,并支持未来管线产品的生产。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进口品牌的减重药产能瓶颈解决了,且价格与国产药相当,那么仍有可能获得患者的青睐。“毕竟这些跨国品牌的药在全球已经用了很长时间,对于副作用也积累了更多数据,安全性有更好的保障。”一位生物医药行业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由于减重药的强消费属性,跨国巨头也需要借助互联网科技的力量。今年以来,诺和诺德在构建慢病管理诊疗体系生态圈方面迈开步子,与腾讯健康、京东健康等国内互联网平台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希望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整合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在减重的同时,预防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

攻克减重药的下一个难关

目前已经上市的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以及玛仕度肽在内的GLP-1类减重药均为注射液。尽管目前的注射已经基本可以做到无痛注射,但对于一部分患者而言,这种操作毕竟比较繁琐。这也给未来口服减重药创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需求。

跨国巨头在口服小分子减重药的开发方面暂时领先。相比目前的注射减重药而言,口服减重药的生产工艺更简单,而且不需要冷藏,这可能意味着全球范围内能够更广泛地获得减重药物。

在上个月举行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科学年会上,礼来公布了一项新型口服减重药3期临床数据,每日一次口服的小分子GLP-1RA药物orforglipron最高剂量组在第40周时实现平均体重减轻近8%,与安慰剂相比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的减重。

诺和诺德也在积极推进口服版司美格鲁肽减重药的研发。该公司表示,如果口服版司美格鲁肽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它将成为首个实现两位数百分比减重效果的口服GLP-1类药物。根据此前一项三期临床研究,口服司美格鲁肽组受试者的体重下降了13.6%,而安慰剂组这一比例为2.2%。口服版司美格鲁肽降糖适应症(商品名:诺和忻)已于今年年初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在中国上市。

在国内,恒瑞医药、诚益生物、华东医药、甘李药业、翰森制药等也都已布局了口服小分子GLP-1减重药,这些药物中大部分都已经以对外授权的方式与跨国巨头签署了合作协议,买方包括阿斯利康、默沙东等。

目前的减重药还存在另一个重大的副作用,就是肌肉和脂肪通常会一起减掉,而且肌肉损失甚至更多。在一项司美格鲁肽减重药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减轻的体重当中,有40%的重量减少来自脂肪以外的质量,这当中包括很大一部分的肌肉。

有内分泌专家称,接受GLP-1药物治疗的患者,肌肉流失速度远快于通过饮食或运动减肥的人群,这导致潜在的骨折风险、心血管风险增加等各种健康问题。

如何帮助患者在减重的同时长出肌肉成为药企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难关。目前,包括礼来、罗氏、再生元在内的药企正在针对与保持肌肉以及肌肉生长相关的蛋白质为靶点开发新型减重药。

据统计,这些新药中约有一半针对与肌肉生长相关的肌生长抑制素蛋白,另有一些针对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蛋白质激活素。肌生长抑制素药物有助于肌肉生长和减少脂肪,它们最初是为治疗神经肌肉疾病而开发的,例如脊髓性肌萎缩症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在上个月的ADA大会上,礼来的肌肉质量保护药物bimagrumab中期研究数据公布,在用药48周时,患者的体脂减少达42.2%;单独用药时超过90%的体重下降归因于脂肪的减少;最高剂量联合用药显示减重可达20%,且基本保持了肌肉质量和功能性力量。

礼来还在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来凯医药合作开发类似的药物,但这些潜在药物距离可能获得监管批准仍有几年的时间。

“如果能在减去多余脂肪的同时,提高肌肉质量,那么将可能对跌倒骨折风险较高的老年人或体弱者有益。而且更高的肌肉含量也有助于患者更长时间地保持体重。”一位上海大型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慢病管理的“现金牛”?

多名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GLP-1减重药对大部分患者是有显著减重效果的,而且还能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这些药物的需求量很大,不少患者被建议长期使用,既能保持体重,又能达到控制血糖、预防心血管风险的好处。

曲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现在主张与其他慢性病一样,长期使用GLP-1类药物,去年相关的指南已经发布。”

去年7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发布了《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这是国内首部肥胖多学科诊疗的权威指南,并将GLP-1类药物纳入其中。

曲伸作为指南的撰写者提出,肥胖要早治疗、早用药,这与欧洲肥胖研究协会发布的专家共识观点一致。“以前有不少肥胖相关的指南,大多都是建议肥胖者,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果无效,再尝试药物等方式治疗。”曲伸说道,“但这并未减少肥胖的发生,只是延迟了这部分肥胖者前来医院诊治的时间,还会增加患者的健康风险。”

在今年的ADA期间,美国心脏病学会也发布最新指南,建议肥胖患者应优先通过使用GLP-1类减重药这种更有效的方式来降低心脏病风险,同时配合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与此前的指南建议肥胖患者先通过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干预,再使用减重药来预防心脏病有所不同。

一项美国的调查发现,过去一年,坚持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药患者的比例显著上升,63%的美国患者一年后仍在用药;而2023年开始用药的患者,仅有40%坚持到2024年仍在用药。

美国患者用药时间的延长与保险覆盖范围扩大也有关联。而在中国,GLP-1减重药尚未被纳入医保,这也限制了部分患者的用药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GLP-1减重药在中国市场还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

一位使用司美格鲁肽的企业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此类减重药尚未被纳入医保,但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商业保险由医院直接与保险公司结算,在报销额度内,个人无需支付费用。”他说道。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此前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诺和盈暂不属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药品,但商业保险正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提高患者可负担性。”

受减重药在全球需求提振的推动。今年一季度,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三款产品合计销售额合计约84亿美元,反超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K药),有望成为“新药王”;礼来的替尔泊肽两款产品也在第一季度实现了61.5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

据全国调查数据以及世界肥胖联盟公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肥胖或超重,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二,这意味着将有9亿中国人肥胖或超重,这个市场要比美国大得多。

不过,公共卫生专家也指出,减重药并非解决全球肥胖问题的根本手段,只能作为重要补充,因为真正能受益于减重药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肥胖人群。

“试想未来如果全球有一半人口都患有肥胖,那么是否有那么多药来支持几十亿人使用?”世界心脏联盟(WHF)前主席Daniel Piñeiro教授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司美格鲁肽这类药物虽然很有意义,但它并不是解决全球肥胖问题的根本手段,我们需要更大的投入,采取更广泛的解决肥胖的整体方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