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通三迤】监督执纪贵在“实”
作者:朱斌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实”字始终是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从《尚书》中“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的务实精神,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再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实”字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中国政治文明史。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更需以“实”为基,既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又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担当,让监督执纪成为守护党纪国法的坚实屏障。
破除形式主义,清扫监督执纪迷雾。形式主义是侵蚀政治生态的慢性毒药,如同精致的琉璃盏,外表光鲜却暗藏裂隙。当工作汇报异化为文字游戏,监督检查演变成台账比拼,整改落实退化为文件流转,这种“认认真真走过场”的怪象,实质上是精神懈怠的集中体现,反映出部分干部价值观的扭曲。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形式主义者的“知”停留在纸面,却将“行”虚化为符号,这种割裂认知与实践的做派,恰似无根之木难以成材。对于纪检监察干部而言,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精准识别形式主义的各种伪装,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在监督执纪工作中的渗透,更加注重工作的实际成效,让监督执纪回归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正轨上来。
秉持务实精神,夯实监督执纪根基。务实作风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生存智慧。都江堰历经千年仍润泽天府,靠的是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务实匠心;红旗渠劈开太行山,彰显的是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实干气魄。实践是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尺,纪检监察干部的务实,既要如琢玉般精雕细琢,又要似夯土般步步为营。犹如中医问诊讲究“望闻问切”,纪检监察工作需要“望”见问题端倪,“闻”取群众心声,“问”清事情原委,“切”准症结要害。当监督执纪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当整改落实直指体制梗阻要害,务实精神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成为永葆纪检监察队伍本色的精神密码。
践行实干担当,锻造纪检监察铁军。实干品格需要精神境界的持续滋养。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公仆情怀,到杨善洲“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丰碑昭示着:唯有将个人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在躬身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纪检监察干部要不断汲取先辈们的精神养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篇布局,用“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落实;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在执纪一线练就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在反腐战场磨砺解决问题的“金刚钻”,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书写忠诚干净担当的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纪检监察工作肩负着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使命。纪检监察干部唯有摒弃形式主义的“花架子”,筑牢务实担当的“硬功夫”,才能让监督执纪的利剑永不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