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心脏停跳4天,他跨出“鬼门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重症医学科助力冠心病患者缔造医学奇迹

时间:

37岁的王先生从未想过,一次看似普通的腹痛竟会让他直面生死考验。7月11日,他因腹痛就医,短短两天内病情急转恶化,7月13日下午突发心跳骤停。当地医院全力复苏后,他被紧急转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重症医学科。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冠状动脉主干完全堵塞,心肌大面积坏死,反复室颤、多器官衰竭接踵而至,生命危在旦夕。在心脏停跳4天、历经多道“鬼门关”后,在重症医学科主任孙运波的带领下,团队凭借ECMO生命支持技术、多学科紧密协作,以及社会爱心力量的全力托举,硬是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

患者家属(右三)为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送上锦旗

生死时速:让心脏停跳4天的静默之战

7月13日的重症医学科,刺耳的监护仪警报声划破夜的寂静。在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主动脉球囊反搏、人工冬眠和抗休克等综合抢救后,孙运波带领团队立即启动多模态监测系统——脑血流血氧监测仪实时追踪脑灌注,床旁超声动态评估心肺功能,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守护最后的生命防线。然而,死神仍在步步紧逼:心室颤动如同失控的鼓点,心源性休克让每一次抢救都像是在流沙中挣扎。

随后,心内科、介入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经过缜密的术前讨论,决定7月14日为患者行冠脉造影下球囊成形术。但手术之后,患者的病情仍然很重,心电监护仪依然闪烁着危险的室颤波形。“当时患者的肝脏、肾脏、大脑等器官功能经我们全力维护已趋于稳定,就像一栋大厦虽然电梯停运,但水电系统仍在运转。”孙运波回忆道。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团队果断启动终极生命支持方案——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面对这颗“静止的心脏”,ECMO团队负责人郭熙和李志面临首道难关:如何在干瘪的血管中植入拇指粗的导管?没有心跳,血管塌陷如枯枝,每一次穿刺都如履薄冰。但凭借丰富的经验,团队仅用15分钟便完成置管,ECMO机器轰鸣启动,暗红的血液从体内引出,经人工肺氧合后化为鲜红回输。这一刻,体外循环替代了衰竭的心脏,为王先生按下了“生命暂停键”。

爱的托举:从放弃治疗到奇迹重生

当ECMO运转到第3天,王先生的家属快撑不住了。这个来自临沂农村的家庭,早已为前期的治疗掏空积蓄。妻子盖女士攥着欠费单痛哭:“我们真的治不起了……”这时孙运波却不肯放弃:“再等等,再坚持一下,还有希望。”随后,孙运波便积极帮王先生联系筹款事宜。当晚,一条求助信息在青岛临沂商会和沂水商会的群内扩散。次日清晨,两大商会的代表带着首批5万元捐款赶到医院。此后几天里,沂蒙老乡、匿名市民、王先生的邻居、城阳区凤凰山社区居民们的善款如雪花般飞来,共计凑了接近10万元的救命钱。

社会温暖消融了经济寒冰,但医疗难关仍在继续。ECMO运行中,抗凝与止血的平衡如走钢丝,稍有不慎,患者可能脑出血或全身血栓。13天的时间里,医护团队通过血凝监测调整抗凝和止血药物,保障患者体内重要器官出血和体质循环的抗凝矛盾不出问题。在脑功能的恢复上,从昏迷到清醒,患者又经历了抽搐、癫痫防治、神经内分泌调整和心理认知的康复过程。另外,从肝肾功能的替代到完全康复,感染和营养危机的克服,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不能有一丝疏忽。诚如孙运波所说:“整个抢救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步步惊心、险象环生。”

当王先生自己的心脏重新跳起来的时候,孙运波团队发现,他的心跳是规律的。而脑电图监测显示,他的大脑皮层活动正在苏醒。“这无疑给我们的治疗增添了极大的信心。”孙运波说。

采访当天,是王先生入院的第25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他虽然还插着管子,但意识清晰,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当下的感受。孙运波表示,患者目前已基本达到痊愈状态,再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

这场跨越近一个月的生命奇迹,凝结着太多人的坚守:ECMO团队一天24小时不眠不休的护航,多学科专家多次联合会诊的谨慎,沂蒙老乡伸出援手救人的豪情,还有患者昏迷中那不肯熄灭的求生意志……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重症医学科坚持“党建引领业务”的生动实践。在孙运波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救治全过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正如孙运波所说:“我们重症医学科的理念就是‘永不放弃’。医学有边界,但人性的光能照亮绝境。”

(半岛全媒体记者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