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三量”激活新动能——天津国资国企半年报利润同比增长22.8%解读
今年上半年,我市国有经济交出一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市级监管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8%,增加值同比增长6.3%,利润总额增速连续3年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城投集团、百利装备集团等6家企业营收、利润双破两位数增长,渤化集团、泰达控股等16家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超10%,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
利润增长哪儿来?
“三新”构筑发展高地
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是天津国资国企以“三新”战略为抓手,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发力。
以上半年利润总额实现同比152.16%增长的百利装备集团为例,面向智能电气产业,集团开展制氢装备、光储氢微网系统、储能线圈等技术攻关;面向绿色能源产业,以蓟州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为机遇,立项研制300兆瓦水泵水轮机组、抽蓄阀门、润滑泵等电站装备;面向通用机械行业,开展适应特殊压力或温度具有高附加值的智能型高端阀门产品研制,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半年完成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7.15%。
不仅仅是百利装备集团,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全链条产业创新生态在各大国企集团蔚然成风。飞鸽车业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津大学携手,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与技术优势,共同开发出飞鸽1950高性能赛车、破风公路车、电助力自行车等多款新品,今年与京东强强联手,推出首款千元级智能电动车E75,单日销量迅速突破千台,总销量近万台,登顶京东电动自行车热卖榜;金开新能聚焦原始创新,联合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的高端碳材料针状焦生产技术取得关键突破,针状焦产品纯度达到99.9%以上,产品性能验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高端产品空白;津移通信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研发5G-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机车综合通信设备、公专网融合铁路调度通信系统、5G地铁专网通信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系统,产品覆盖全国18个铁路局、30余个地铁城市,并成功开拓马来西亚、埃及等海外市场,成为全球轨道交通通信领域的技术引领者。
上半年,市级监管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达到22.5%,较年初增加2.9个百分点,全市36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4.3%,这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1.9倍。轨道集团布局“轨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孵化天开方舟智能科技公司;泰达控股携手云朵科技打造北方“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城投集团面向“十五五”支柱产业建设136.85公里数字通信网。
百利装备纽泰克数字化改造搬迁项目、食品集团综合智慧冷链物流园区二期加工车间项目等一批强链补链串链项目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为持续发展增强后劲。围绕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今年以来全市国资国企持续推进75项重点任务、59个重点项目,重点项目投资累计达到1211亿元。
面向新一轮城市更新,我市国资国企聚焦新型产业导入和多元业态整合,推动城投集团柳林街区、泰达控股一机床总厂等已开工的14个城市更新项目有序实施。以柳林街区项目为例,这个总面积5.19平方公里的街区,通过“空间焕新+产业植入+民生提质”三重革新,正从老工业区转型为“产城人”融合示范区。
内生动力哪儿来?
“三量”盘活资源潜能
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厂天津棉纺三厂华丽蝶变成为棉3创意产业园,这个集创意办公、艺术展览、文化体验、时尚商业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创下单日最高客流量1.1万人次、年游客量130万人次以上、年文化活动300场、120家企业入驻的佳绩。今年上半年,棉3创意产业园迎来新一轮品质焕新,23家科技企业在这里进行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形成“文创+科创”双产业聚集效应。
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天津软件园近日完成首开区全版图土地战略布局,并围绕信创产业、数据产业、工业软件、游戏产业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开展二期产业招商。自去年一期建成开园以来,天津软件园已吸引309家软件企业落户。
今年以来,全市国资国企“一企一策”推动存量盘活,进一步用好产业链赋能、科技赋能、应用场景赋能、金融赋能、人才赋能,市、区两级国企共盘活土地房产105万平方米,实现各类盘活收入47亿元,通过盘活引入社会经营主体169家;188个纳入台账项目已有115个实现开工或盘活,开工盘活率达到61.2%。
“随着‘三新’‘三量’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市国资国企对盘活存量的认识全面深化提高,汇聚成了一股坚定不移打好盘活存量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合力,这也是我们取得成绩的重要内生动力。”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勇介绍。
目前,我市组建起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规划、财政、国资、住建、工信、商务、文旅、投促、司法等部门“1+9”统筹协调的市级盘活存量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区、各相关部门都以工作专班等形式分别建强本单位工作体系,形成“牵头部门、配合单位、属地政府”三位一体、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为了更好地解决制约盘活的堵点问题,2024年开始,我市出台18项关于资产盘活的支持政策,在低效土地利用、瑕疵确权补办、资产更名划转、成本降低等方面着力突破,帮助国企有针对性地破解遗留问题。其中,市国资委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监管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属国有企业房产土地出租工作的若干规定》《监管企业房产转让评估、定价等操作指引》等政策,有效激励企业愿盘、敢盘、真盘、能盘。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如何助力?
主体任务完成率已达95%
张勇介绍,今年上半年国资国企取得佳绩,离不开自2023年起全市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助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体任务完成率已达95%。”他表示。
在这个提升行动中,我市积极推动完善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国资监管体系,市管企业实现党委决策事项、前置研究事项“两个清单”全覆盖,董事会建设也更规范,全面市管企业都已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食品集团、水务集团差异化治理及授放权做法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典型案例。
这个提升行动最重要的是深化了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激发了企业的内生活力。持续提升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质量,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在集团层面实现全覆盖、二三级企业的覆盖率达99.7%,中长期激励覆盖核心骨干达3900人次。
为了更好地引导国有企业自我加压、摸高挑战,市国资委在2023年启动实施创新型国有企业育精培优专项行动,遴选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利润率达到5%以上、长期专注并深耕产业链、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基础优创新强的二级及以下企业进入“育精培优企业库”,用赛马机制激励这些企业在各自赛道跑出“加速度”。2023年首批入库企业52家,2024年扩围至88家。
“对表现优秀的企业领导人员,我们给予特别的绩效奖励,目前首批15家企业负责人已获奖,第二批获奖名单也将马上公布。”市国资委改革处副处长王直节介绍。
在各项改革措施激励下,渤化环境修复公司探索出“技术输出+属地运营+考核捆绑”新路径,破解跨区域项目承接难题,成功中标霸州复垦项目,合同金额为4.7亿元;水务设计公司改革前核心业务仍停留在传统水利设计领域,智慧水务相关技术积累为零,通过组织重构与人才攻坚,建立起“新一代智慧水务创新研究中心”,成功承揽天津市河湖监管系统项目,项目总投资7200万元,实现智慧水务业务“从0到1”的突破;津安热电多热源耦合供热系统数智联调联控项目,构建“预测—仿真—优化”闭环三级联动控制架构采暖季,采暖季节约燃气超65万立方米,节省成本240.2万元,锅炉效率提升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