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丹心映雪域 齐心同筑梦

时间:

  雪山逶迤高耸,江河奔腾不息。

  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跨越千山万水;他们克服高寒、缺氧等不利条件,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情浇灌梦想。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自2022年7月起,来自对口支援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及人民团体、中央企业的2117名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441名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进藏进青工作。

  3年来,广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扎根高原、热忱奉献,与西藏、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为西藏、青海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助力。

  苦干实干,让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

  西藏自治区白朗县嘎东镇阿亚村果蔬大棚里,翠绿的藤蔓上结满了圣女果,一派生机盎然。“自从去年8月承包了大棚,我种了一茬西瓜、一茬陇椒,赚了1万多元。”村民次欧笑容灿烂。

  这些年,在山东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白朗县果蔬品牌越来越响亮。“从传统的土豆、萝卜、白菜,到现在种西瓜、草莓、圣女果,我们发展大棚种植产业,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产销对接等服务,在阿亚村培养果蔬种植能手30余人。”山东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于立勇说。

  “感谢援藏干部的辛苦付出,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阿亚村党支部书记多吉竖起大拇指。

  2021年7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调研,亲切会见了援藏干部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广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苦干实干,助力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

  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龙羊峡水库,波光粼粼的养殖场里,圆柱形养殖网箱内的鱼儿不时腾跃。“起鱼咯!”随着渔网抬起,一条条肥硕的鲑鳟鱼被自动化装置吸入捕鱼船。清洗处理、称重包装、加冰保鲜……几小时后,经过工厂加工的新鲜渔获,就通过冷链物流运往国内外。

  “龙羊峡这片水域常年低温、水质优良,非常适合发展冷水鱼产业。”农业农村部援青干部、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吴晓东介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援青干部人才开展“小组团”支援,推动构建了集孵化、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鲑鳟鱼养殖全产业链体系。

  手把手教技术,实打实抓产业。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广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干担当、积极作为,因地制宜深化产业、智力援藏援青。

  盛夏时节,念青唐古拉山下,成群的牦牛散落在辽阔的藏北草原。

  为了突破传统畜牧业小、散、乱的瓶颈,浙江援藏工作队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建设杭嘉新村,推动牧民群众集中居住、牲畜集中流转到合作社,专人放牧、统一饲养,提高生产效率。

  走进杭嘉新村,一幢幢兼具藏式民居和江南水乡特色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村民次仁顿珠原先养了70多头牦牛,加入合作社后,他有了致富的新想法:“搬进新村后,我想在村里开一个甜茶馆。”

  江苏援藏工作队助力“格桑花开”产业园等功能园区升级;安徽援藏工作队扶持培育牦牛肉干制作、苹果蓝莓深加工等产业;陕西援藏工作队协调农业高校资源优势,引进名优瓜果蔬菜等新品种54个;福建援藏工作队立足昌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市县联动、县县有特色”的产业援藏格局;浙江援青工作队牵线达成一批浙商赴青投资协议;科技部援青干部在乌兰县推动引入寒地小龙虾水塘养殖项目……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在西藏山南市,湖北援藏工作队建设创新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培育科技企业;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山东援青工作队遴选农牧高层次专家,组建对口支援农牧创新团队;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北京援青工作队参与建设三江源研究院,搭建专家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天津援青工作队积极开展干部培训、人才培养等支援项目,为受援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发展的含金量、群众的获得感,背后是援受双方的“双向奔赴”。3年来,支援方加强跟踪关注和政策保障,为援藏援青干部人才工作顺利开展给予大力支持;受援地落细落实管理服务相关举措,对援藏援青干部人才坚持“任实职、分实工、担实责”,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广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优势专长,推动受援地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情系高原,把群众冷暖期盼放在心头

  蓝天白云,西藏定日县森嘎村,活动板房整齐排列。“这里水、电、网都有,住着很方便,我们都很期待入住新房。”村民洛桑说。

  今年1月7日,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森嘎村全村房屋受损严重,上海援藏干部迅速奔赴灾区,投入到救灾处置、医疗保障等工作中。3月,森嘎村整村灾后重建工作正式启动,上海援藏工作队成立工作专班,协调统筹推进。

  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住建局副局长梁靓,每周有两三天都住在工地宿舍,墙上的施工进度表上,密密麻麻全是标记。“要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安全舒适的新房,一刻都耽误不得。”他说。

  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各族群众心坎上、暖到心窝里,3年来,广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情实意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政治根基更加牢固。

  青海尖扎县的德吉村,黄河蜿蜒,山峦起伏。路边的一栋两层小楼,便是达巴家的农家院。

  “达巴大哥,最近经营有啥困难?”冒着小雨,中国华能集团援青干部,尖扎县委副书记、副县长蔺通轻车熟路进了门。

  “多亏了你们组织的培训,柴火鸡、虎皮辣子、辣椒炒肉,这些菜我都能做,生意很不错!”达巴笑着回答。

  易地搬迁到德吉后,2018年达巴开起了农家院。随着游客逐渐增多,怎样增加农家院的吸引力?正发愁时,他注意到了由中国华能集团援青项目支持的免费烹饪培训。“这几年,文旅、餐饮培训搞了好多次,我有空就参加。”苦练厨艺、学习经营,达巴的农家院越办越红火。

  群众需求在哪里,干部人才援藏援青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3年来,聚焦改善农牧区安全饮水、环境整治、道路交通等条件,第十批援藏累计投入116亿多元、实施民生项目1400余个,第五批援青累计投入14亿元、实施民生领域项目235个,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同学们注意啦,用手揉眼睛可能会把细菌带进眼里。”今年3月,一堂生动的护眼科普课在玉树市第二民族完全小学进行。不到一年时间,北京同仁医院援青眼科专家、玉树州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郭婧和团队成员为当地儿童建立了2万余份视力健康档案,帮助牧区的孩子们点亮“清晰视界”。

  在西藏,北京市卫健委和拉萨市卫健委联合成立西藏首个手足畸形诊疗中心,重点开展先天性手足畸形的早期筛查、优质诊疗及专业矫治手术。

  3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扎实开展。辽宁援藏工作队积极为那曲牧民开展义诊咨询、送医送药等活动;重庆援藏工作队推进远程会诊机制,为诊治疑难病症提供智力支持;在上海和山东援青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级医院……在雪域高原,群众就医的便利程度大大增加,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玉盘玉盘心头光,月光月光亮汪汪……”下午时分,日喀则市小学教学楼,传出阵阵歌声。一旁的美术课教室里,3个“小模特”有模有样坐在前方,四年级三班的央坚措姆一笔一画,画出同伴的模样。

  来自吉林省白城市的“组团式”援藏美术教师张艳,不断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我们和本地教师结成对子,通过上公开课、组织教育理念研讨会等方式,探讨更适合西藏孩子们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相长。”张艳说。

  改变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在西藏,17个支援省市制定“以省包校”方案,推动受援学校综合实力、教师教研能力、学科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青海,9所高校结对支援青海理工学院和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并实现首次招生,5所“组团式”支援高中本科总体上线率提高到70.93%,教育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心手相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舞台上,青春洋溢的演员们身穿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舞台下的观众掌声不断……今年1月,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青春大武组合”的同学们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作为辅导团队的一员,上海音乐学院援青专家汤声声很欣慰。她还记得,初上果洛州,缺氧的不适挡不住她对这片土地的喜爱。

  帮助心怀音乐梦想的藏族孩子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翻越崎岖山路,用音乐思政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几年下来,汤声声有了答案。

  “汤老师,我将来也希望像您一样,帮助更多高原的孩子走出大山,勇敢追梦。”听到学生稚嫩而坚定的话,汤声声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来高原为什么?在高原干什么?离开时留下什么?这是每一个援藏援青干部人才都会思考的问题。

  心手相牵,手足情深。他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用真心真情架起一座座连心桥,编织起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纽带。

  5月27日,林芝市米林市羌纳镇西嘎门巴村热闹非凡。村民们手捧盛满青稞与糌粑的切玛,等待亲人们的到来。广东援藏干部、林芝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李晓雨,来到结对的村民扎西格列家中。“家里都好着呢!感谢你们把党的好政策送到我们身边!”扎西格列紧紧握着李晓雨的手说。

  在广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的努力下,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湖南援藏工作队打造“湘遇山南·格桑花开”湘藏青少年夏(冬)令营品牌;河北援藏工作队组织青少年到河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援青工作队组织下,玉树藏族青少年从雪域高原来到北京工人体育场观看中超比赛,天津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足球小将在高原上相逢……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天津援藏工作队建设农牧民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平台,制作“我们共同的名字叫中华民族”等系列课程;黑龙江援藏工作队举办“黑土颂·雪域情”文化交流活动;浙江援青工作队积极推动开展“浙青一家亲·共筑山海情”文化走亲系列活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构筑。

  “在雪域高原上,能真切感受到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援青干部冯庆一说。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对于世界屋脊来说,海拔不仅是地理坐标的刻度,更是丈量精神高度的标尺。3年来,援藏援青干部人才在高原大地上留下深情足迹,而这也是对高原海拔的另一种标注。

  在他们中间,有人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奔忙,瘦了20余斤;有的夫妻双双上高原,共同奉献光和热;有人主动申请延期,只为攻克畜牧业发展难题;有人为群众日夜操劳,甚至将生命献给雪域高原……他们用行动书写赤诚担当,践行着“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铿锵誓言。

  当前,新一批援藏援青干部人才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与各族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必将创造雪域高原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