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疆和姐”康小丽:用真情调纠纷 以法治护家园

时间:
图片

在乌海市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里,有这样一位“大忙人”,她的办公室里常有人带着泪痕来,笑着走;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家长里短,却条条关乎家庭和睦;她既是社区矛盾调解的“和事佬”,也是传播法律的“宣传员”。她就是妇联主席、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员康小丽。在基层岗位上,用8年的坚守,以法律为盾、以真情为桥,为30多个家庭系紧了“幸福纽带”,更让“学法守法”成为辖区妇女的生活常态。

巧解千千结,做家庭矛盾的“解铃人”

“康主席,您可得帮帮我,这日子没法过了!”今年4月份,家住平安家园的蔺女士红着眼眶走进社区,原来是她夫妻二人长期因生活琐事沟通不畅,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动了离婚的念头。康小丽没有急着评判对错,递上杯热茶,轻声说:“你慢慢说,我听着。”

整整一下午,她当起“情绪垃圾桶”,平复蔺女士心情。随后,又拨通其丈夫与女儿的电话多方了解情况。次日一早,康小丽与管片主任、网格员临时成立调解小组,到蔺女士家中进行沟通调解。康小丽从家庭的责任谈到夫妻间相处模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他们重新审视夫妻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方式与相处方法,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经过反复的开导教育和调解,最终,双方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互相承诺今后一定控制好情绪,互相体谅、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共同经营好小家。

这样的调解故事,在康小丽的工作中不胜枚举。她累计调解婚姻家庭纠纷36起,成功率达95%。她常说:“婚姻矛盾就像一团乱麻,得找到线头慢慢理。既要讲情理,更要讲法理,让双方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普法常态化,撑起妇女“保护伞”

作为社区妇联主席,康小丽深知,要从根源上减少家庭矛盾,就得让妇女群众懂法、用法。“很多姐妹受了委屈不知道找谁,就是因为不懂法。”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了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康小丽组织成立了“巾帼学法小组”,每月开展一次“妇女普法小课堂”。邀请律师、法官进社区,用身边的案例讲解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针对年轻妈妈,她开设居民微信“育儿学法微课堂”;针对老年妇女,她组织妈妈帮帮团志愿服务队,用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快板、说唱等形式宣传法律常识。如今,社区妇女学法热情高涨,“有矛盾先找法,遇难题问妇联”成了大家的共识。近两年来,海馨社区家庭暴力投诉量下降80%,妇女维权案例同比减少65%。

热心办实事,做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康小丽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她的微信里有10多个居民群,无论深夜还是周末,只要有人求助,她总能第一时间回应。从调解桌上的唇枪舌剑,到普法课堂的娓娓道来,再到走家串户的暖心帮扶,康小丽用真诚换真心,用法律筑防线。她说:“每个家庭的幸福,都是社区和谐的基石。我多做一点,这个家就稳一点,社区就暖一点。”

如今,在林荫街道海馨社区,和睦的家庭越来越多,懂法的妇女越来越多。康小丽这位基层婚调员、妇联主席,用平凡的坚守,书写着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让幸福与法治的阳光,照亮社区的每个角落。

海馨社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地址:乌海市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202室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妇联权益部

供稿:孙娟

 
 编辑:刘海林
 

审核:赵琳

 
  
  
  
  
   声明:
   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