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东钱湖浚湖时的淤泥如何变“废”为“宝”?

陶公山史家湾前的防浪堤。史宏/摄
自东钱湖建成以来,经历了好几次声势浩大的浚湖行动,尤以宋代次数最多。那么,每次浚湖产生的大量淤泥如何处置呢?采取的是“就地消化,各尽其用”的办法。
据民国四年《东钱湖志》卷四“工程开浚始末”中“谨将修浚钱湖大略拟条开呈宪鉴计开”第四条记载:“全湖浚出之泥拟任民挑培田土及销运窑场等外,在梅湖者加筑五里塘上,正湖者,相渡湖面之心方位筑墩数座,以免行舟风浪之险,水深而墩高,两无所妨。”这便是东钱湖最后一次大规模浚湖中关于淤泥的处置之法。
挑培田土
东钱湖的浚湖,一般长达数年,需要带水作业,除了清除湖中的葑草、维修塘堰碶等水利设施外,还要清除湖底的淤泥。由于清淤范围广、难度大、时间长,往往被视为浚湖行动的重中之重。
笔者从小生活在陶公山史家湾,了解沿岸湖底淤泥的情况。淤泥根据特性不同,大致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易流动的浮泥,水分充足,距湖岸约100米内,大多厚约15厘米,越靠近湖岸越厚。这种淤泥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丰富。第二层为结实不易流动的湖泥,越往下面越结实,易于搬运。
据《东钱湖志》卷四“工程开浚始末”中“谨将修浚钱湖大略拟条开呈宪鉴计开”第六条记载:“动土以后,或用机器挖运,或用土工挑掘,视水势深浅酌定。”这里所说的“动土”,无疑是指去除第一层浮泥。
这些浮泥如何从湖中挖取上来?据我父亲回忆,过去东钱湖人利用河泥捻,将湖底的浮泥捻到船上。这种挖取浮泥的神器,亦称河泥夹,上端用两根竹子做成手柄,前面装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河泥袋,用竹篾编制而成,就像一张巨大的嘴巴,竹篾之间有孔洞,供漏水之用。捻河泥时,站在船上的人将河泥捻用力插入湖底,一张一合,便将浮泥“收入囊中”。然后,再将其提到船舱上方,打开手柄,浮泥便会自行滑落下来。
这些挖取上来的浮泥如何处置呢?
众所周知,东钱湖沿湖与山麓之间有不少农地,是倾倒浮泥的理想之处。当船只装满浮泥后,运到沿岸的这些地方,用泥铲将其铲到河泥塘里。这种泥铲的前端用木板做成,同现在的铁铲样子差不多,只不过两边带有一定的坡度,呈前低后高状。而河泥塘,提前用石块等材料围筑起来。浮泥流到河泥塘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失去水分变得结实,这样便可将其一担担抬到农地上。过去,这种淤泥被农民视为难得的天然肥料。
第一层浮泥挖去后,第二层淤泥变得纯正细腻。据湖塘下张文光老人介绍,越是底下的淤泥颜色越青,且青中带紫,东钱湖人俗称“青紫烂泥”,是制作瓦片的上佳原料。

湖塘下村的瓦窑(前几年已被拆除)。史宏/摄
制作瓦片
过去,东钱湖西岸下游有一个古村,叫湖塘下(如今已整体搬迁),以生产瓦片出名,村里大部分人家以烧窑制瓦为生。张文光老人说,他的爷爷就从事瓦片制作。至于《东钱湖志》中所说的“销运窑场”,无疑就是运往湖塘下。
该志卷四还记载:“全湖地面广大,各处齐浚款项较巨,拟于梅湖全局及正湖各港先浚,深四尺,湖心有浅处半之,候资用充余再行酌浚。”这意味着当时梅湖及沿湖湖底清淤深度有1.3米。人们如何将这些深埋于湖底的淤泥挖上来?这就要依靠人工攻泥了。
攻泥时,一般需要两人配合,一人下水攻泥,一人站于船边的水中接应,脚下是专供接应之人踩踏的高凳。
首先,将船摇到指定的攻泥水域。待到一切准备就绪,攻泥之人潜入湖底,取出切割用的泥弓,割取一大块淤泥。然后,借助水的浮力慢慢将其抱起,再划动双脚浮出水面。当接应之人见到水中泛起浪花,就会弯腰伸出双手,利用水的浮力,帮攻泥之人由手抱改为肩抬。待到泥块抬到肩上,接应之人托住泥块,攻泥之人用肩一挺,两人同时上下用力,将泥块送入船中,一般一块泥有100多斤重。随后,攻泥之人会深吸一口气,再度潜入湖底。这样来来回回,直至装满一船,便可运往附近窑场。如果干旱季节清淤,那相对要省力许多。
湖塘下的窑头,建于村西北方向的农田上,距湖岸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挖取的淤泥还需要借助船只运输,通过村旁的平水堰,运抵制瓦窑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挖取淤泥的工具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到了清末民初,“动土以后,或用机器挖运,或用土工挑掘,视水势深浅酌定”,志书还记载“又支出德国泰来洋行购定挖泥机器一部连船”。可见当时采用机器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清除东钱湖湖底的第二层淤泥。
当然,南宋时期湖塘下还没有制瓦业,挖取的第二层淤泥,全用于建造防浪堤。

郭家峙前的防浪堤。史宏/摄
建筑防浪堤
东钱湖由梅湖、谷子湖、外湖三部分组成,平均水位约2米,湖底平坦,易于筑墩。“筑墩”,即筑止水墩,可以很好地消化第二层淤泥。
止水墩,亦称防浪堤,多呈带状,距湖岸约80米,宽度不等,一般在30米内,高出湖面半米多,且建于沿湖村落之前,至今仍然存在。据《东钱湖志》载:“正湖者,相渡湖面之心方位,筑墩数座,以免行舟风浪之险,水深而墩高,两无所妨。”这里所说的“正湖”,指的是外湖,即被湖心塘分割离开的南北两湖。
防浪堤就像一道横亘于湖岸前的天然屏障,带来不少好处,主要有三。一,东钱湖没有建成湖心塘之前,风浪很大,当地有“曹家山头南风浪,阿裕渡船摇毋上”的老话。有了防浪堤,可以减少对沿岸石磡和行舟的威胁。二,过去沿湖建有众多供居民洗刷的河埠头,有了防浪堤,便形成一个相对风平浪静的“内陆港湾”,从而避免洗刷之人受到风浪威胁。三,这里水草茂盛,鱼虾众多,由此吸引各种大鱼前来产卵觅食。
不过,筑防浪堤并非易事,周围要以乱石砌磡,外缘再打上松桩加固,中间则用结实的淤泥填充。由于防浪堤要直面风浪的第一波冲击,时间一长,也会发生垮塌的现象,故防浪堤上会特意种植根系发达的柳树,用来防止泥土流失。因此,亦有人称其为“柳汀”。

殷家湾前的防浪堤。周春平/摄
据90岁的老父亲回忆,过去东钱湖沿湖约有20段的防浪堤(包括已经消失的),长短不一。其中殷家湾的防浪堤最长,约有2公里,就像一条长长的绸带,漂浮于东钱湖的湖岸边,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