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的温情守护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防汛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牛玉娇 韩丽萍
9月5日,艳阳高照,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拉扎村防汛安置点内已是一片祥和有序的景象。
活动板房和应急帐篷在阳光下排列有序,鲜红的党旗迎风招展,村民有的在临时食堂前排队领取热食,有的在板房内休息聊天,戴着党员徽章的工作人员,忙碌而从容地穿梭其中,确保每一位转移群众都能得到妥善照顾。
9月3日凌晨,一场山体滑坡加塌方来势汹汹,造成村民住房受损,但1小时30分钟内,浩浩荡荡的先锋队伍将拉扎村87户469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
拉扎村党支部书记更登是这场灾害的“吹哨人”。
当天凌晨,睡梦中的更登发现房门有异常响动,连着两天的雨情告诉他,这或许是地质灾害。他迅速跑出家门,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村里多处路面出现裂缝,滑坡迹象明显……
“立刻上报险情,叫醒全体村民!”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开展村民转移工作。
与此同时,谢家滩乡37名党员干部纷纷赶往现场,因为前一天的雨情,乡干部全员待命。接到通知后,他们紧急赶往拉扎村。村口处,一面是来自村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面是接应他们转移的乡干部,大家里应外合、齐心协力,绕过滑坡点和危险路段,将村民转移出去。
“老弱病残孕转移到3公里外的巴燕镇,那里离医院近,其他村民转移到了党员活动室和乡中心学校。”谢家滩乡党委书记韩秀梅说,党员干部用“人背肩扛”的方式,护送村民到安全区域。其中优先将19户31位老人小孩孕妇等妥善安置到就近宾馆。不久后,物资到了,党员干部开始筹备搭建临时安置点。
为了高效做好转移和安置工作,谢家滩乡党委干部通过工作群,发动全乡18个村的党员干部参与安置点搭建,召之即来,凌晨五、六时,来自18个村的41名党员干部全部到位。
韩秀梅回忆:“面对险情我们的乡干部、村干部真扛事!连夜敲开每家每户喊转移,转完群众又搭建安置点帐篷,熬了整宿都没合眼,这样靠得住的队伍,为他们点赞!”
党群齐心,其利断金。经过一天一夜的忙碌,安置点搭建工作终于完成。安置点刚搭建好,下河滩村党员马玉贵就和家人带着热气腾腾的拉面,来到安置点。
“先吃碗热拉面,暖暖心!”安置点的临时食堂里,马玉贵揉面、醒面、拉面、煮汤,当第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拉面递到群众手中时,韩秀梅说:“有人红了眼眶。”
危难时刻见真情,有党员干部在的地方就有温暖和安心。
9月3日上午,谢家滩乡政府组织安置在宾馆的村民集体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乡干部马行健说:“当嘹亮的国歌声响起,重建家园的信念与力量在每个人心中激荡开来。”尖措大娘感激地说:“有党和政府在,我们就安心了。”
第二天,窑隆村党支部书记马海买发动村上的撒拉族妇女,来到安置点,为村民烙油饼、煮熬饭、煮羊肉,现场好不热闹。
马行健说:“今年是马海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14个年头,在他心里,窑隆撒拉族村与拉扎藏族村早已像亲戚般不分彼此。”马海买说:“拉扎村的乡亲们有难,我们怎么可能坐视不管。”
如果滑坡是一场“兵荒马乱”,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面、一次激动人心的阅兵仪式,已经悄悄消散村民心中的“寒意”。
滑坡发生前,化隆县及时启动地质灾害红色预警,预警信息提前在应急广播高效播发,让村民们提高了警惕;“吹哨人”更登及时叫醒和转移村民避免了重大伤亡;党员干部送来暖心的热食,化解了村民焦虑紧张的情绪……
韩秀梅说:“这一切都将守望相助的温度深植于村民心间,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都有信心战胜!”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