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鉴证|"神秘广告"预告日偷袭珍珠港?罗斯福和苏联间谍都参与了?

时间: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二战中对峙的两方阵营出现战局上的扭转,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美国的加入,而这就不得不提到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国便正式向日宣战。


关于日本为什么要袭击珍珠港,多年来,有很多“未解之谜”,我们找到其中一些进行鉴证。


(一)神秘广告预告日本偷袭珍珠港具体时间?


网络中,一直流传着各种关于神秘广告预告珍珠港事件的贴文。这些贴文的内容,大多是说在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前两周,有一条广告刊登在了《纽约客》杂志上。广告中展示的骰子上面标注了一些数字,而这些数字对应的就是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图片最早发布于1941年11月22日的《纽约客》杂志的第32页中。图中有两个骰子,白色骰子显示为12、24和双X,黑色骰子则为0、5、7,网络解读普遍认为,这些数字组合是发布者故意为之,这就是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时间。那么,这些数字是不是真的和实际情况相符呢?

官方信息显示,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珍珠港进行了轰炸。轰炸共有两波,第一波在当地时间上午7点55分。第二波则在8点50分,这和骰子中给出的信息不太相同。但是还有一条消息表明,袭击前,日本首波准备袭击珍珠港的飞机,起飞时间是早晨6点15分,这和美国当时监测雷达的士兵给出的信息是相符的。


这个时间点和神秘广告预告的时间点仅有一个小时的误差。再看珍珠港所在的地理位置,经度157.96919和纬度21.34602。这和骰子中给出的信息几乎是差不多的

神秘广告被人们怀疑,还因为其上的文字信息,标有德文的“危险”和英文的“警告”、“警报”、“详情请看86页”等字样。


《纽约客》第86页刊登的信息,描述了一场正在进行的空袭和一群人在防空洞里玩骰子游戏的画面,小字部分的文案开头这样表述:“我们希望您永远不必在防空洞里度过漫长的冬夜”,而在结尾处则写道“这就是芝加哥最受欢迎的游戏——致命双打”。


这到底是一个普通的游戏广告,还是针对珍珠港事件的预告?

沿着线索,我们找到了与《纽约客》发表的神秘广告一样的游戏网站。在游戏道具图片中,不光有神秘广告中的骰子,还有其他一些骰子。单从这条线索来看,它确实向我们展示了一款实际存在的游戏。


但一个和设计师有关线索的突然出现,将事件引向更为魔幻的一面。

1967年3月12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珍珠港袭击与广告有关》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一个叫法拉戈的作家,他曾在二战期间担任海军情报局特种作战部门的研究和规划主管一职。他写了一本名为《破碎的封印》的书,书中特意提及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具体信息就在《纽约客》刊登的“神秘广告”中。

次日,《纽约时报》再度发文,称一个叫E·肖·科尔的女士爆料,她是这款“神秘广告”中游戏的设计者罗杰·保罗·克雷格的遗孀。她说法拉戈在书中对于游戏广告的解读是没有根据的,她曾经帮助已故的丈夫撰写了这些广告,广告是作为“预告”设计的,目的是推广同款游戏。虽然打了广告,但是这款游戏的销量一直不好。

1941年11月22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的两周,《纽约客》杂志刊登过一则广告,这则广告充满了双重含义。情报部门认为,这是在警告某些人,日本即将发动进攻的时间,但去调查这则广告后却一无所获。广告被放在柜台上,以现金的方式进行支付,负责接收广告的店员根本不记得是谁投放的,广告中提供的双关语游戏和广告上签名的公司都不存在。


种种猜忌发生,人们似乎开始已经怀疑珍珠港事件就是美国人自导自演的一出戏,而这出戏的“导演”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什么会怀疑到罗斯福?

(二)罗斯福总统诱使日本偷袭珍珠港?


一本由罗伯特·斯廷内特撰写的《欺骗之日:罗斯福与珍珠港事件的真相》的书中,似乎为这一怀疑提供了“证据”。书中提到:“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威胁着三大洲国家的一份备忘录在华盛顿流传。”


这份备忘录源自海军情报局,收件人是罗斯福最信任的两位顾问,它暗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美国新外交政策,政策为“呼吁挑衅日本,使其对美国发动战争”。关于这份备忘录,书中也详细地进行了介绍,它是由海军情报局远东事务负责人——海军少校阿瑟·麦克勒姆撰写的他认为,美国与日本的战争不可避免,并在备忘录中提出了八项他认为美国采取这些措施会激怒日本发动战争。这份备忘录到底是真是假?它是否真实存在过?

在维基百科图书馆的网站中,我们找到了这份备忘录。备忘录一共有六页,在第四页当中出现了和书中一模一样的内容。而且在这份备忘录中,还有一句引人注目的话:“如果这些手段能够诱使日本公开发动战争,那就更好了。”这些信息来自作者在1995年1月24日看到的一份资料。


但是,罗斯福是否按照麦克勒姆备忘录中提到的行动,来触发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便也无从得知了。


不过,美国当时在珍珠港的排兵布阵,确实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这就不免让人心生疑惑。以“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航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之后,在美国海军历史和遗产司令部官网中显示,当时珍珠港停泊了约90多艘舰船,其中有21艘舰艇被日军击沉或击伤。美国的三艘航空母舰并未有任何损伤,原因是并没有驻扎在珍珠港。“企业号”航空母舰正向威克岛运送飞机,“列克星敦号”正向中途岛运送飞机,“萨拉托加号”在华盛顿州的海军船厂修缮。


美国提前调离航母离港是预谋还是巧合?这样的怀疑一直存在,它们都没有办法被查证,但是对于罗斯福的怀疑也没有结束,因为更离奇的传言也就此出现了。


(三)日本偷袭珍珠港有苏联间谍的手笔?


网络当中流传这样一个贴文内容说,美日开战,苏联间谍是幕后推手,这个苏联间谍叫哈里· 怀特,他是罗斯福总统最信任的经济顾问之一。怀特从苏联高层那里得到指令,向罗斯福提出了大量针对日本的政策建议,这才是美国与日本开战的关键因素。


单说哈里· 怀特这个名字可能大家很陌生。但是如果我们把他放到“布雷顿森林体系”里面,那就是无人不晓的。哈里· 怀特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同时也是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创建人之一。如此厉害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就摇身一变成了苏联间谍了呢?


这里面不得不提到美国的一项机密情报计划。1943年,美国军方情报部门在弗吉尼亚州悄然启动了一项最高机密工作——“维诺纳计划”。该计划由当时的美国陆军信号情报局发起,核心目标是破解苏联外交军事与情报系统使用的加密电报。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国内的情报官员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可能潜伏着“另一条战线”——苏联间谍网络。在长达数十年的破译过程中,“维诺那计划”共解读了数千份电报被破译的电文。信息显示,苏联间谍已成功渗透到了美国政府的关键部门,甚至是美国原子弹研究和“曼哈顿计划”。


据美国媒体报道,“维诺那计划”破获的苏联情报中,多名美国科学家、外交官和高层顾问被怀疑是苏联情报的合作来源。其中一个最受关注的名字就是哈里· 怀特。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站当中,关于“维诺纳计划”破解的情报列表里,我们确实看到了哈里· 怀特的名字。那么,哈里· 怀特到底有没有像网文当中说的那样,影响了罗斯福以及美国政府对于日本的态度,从而帮助了苏联缓解战争压力呢?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日本在中国战场越陷越深,国内资源告急,美国几乎是断绝了日本的石油供应。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财政部还给日本递上了一份大礼包。这份大礼包便是由哈里· 怀特起草的财政部长备忘录,即“关于消除对日紧张关系和确保打败德国问题的探讨”。就是这份备忘录,成为了哈里· 怀特重压日本的直接证据。在美国国务院外交历史办公室的网站当中,记录着这份备忘录里,哈里· 怀特似乎在用最严格的条款把日本逼到了谈判桌的最末端。


他在文件里明确写道,“日本如果想和美国修好就要做到从中国、印度支那、泰国全部撤军”“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苏联从远东前线撤出全部军队,日本也要从中国东北地区撤出军队”等。


在这个备忘录的附件中,还有一个关于石油管制的规定,发布时间是1941年6月,内容是哈里· 怀特希望相关部门整理输往日本石油的出口许可证数量和有效期,并且提出在没有新指令的情况下,不要批准任何涉及输往日本石油的情况,这样的条款显然刺激到了日本。


1941年11月27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与驻美国的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和特命大使来栖三郎见面会晤。赫尔提交了一份谈判草案,日本方面拒绝了草案B,从而谈判失败。将赫尔与日本谈崩的草案B和哈里·怀特撰写的备忘录对比可以发现,这里面的很多条款是有相似之处的,可以认为两者有着关联性。但就此给哈里·怀特定罪,似乎也有些牵强。


多年以后,一个在美国被捕的苏联间谍将哈里·怀特的身份正式指认了出来,但哈里·怀特在《纽约时报》的报道当中的回应道,不记得曾经见过这个叫钱伯斯的先生。1948年8月16日,哈里·怀特因为心脏病发去世,而关于他的种种传闻与谜团也就此掩埋。


那么,如果没有阴谋,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消息,美国就一点都没有提前得知吗?

美国国防部的官网当中有这样一条信息,1941年12月6日,美国陆军信号情报局截获了日本政府发往其驻华盛顿特区代表团的一份通讯情报。这份解密情报,美国破译了14部分。从中,我们能够看到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与日本代表谈判失败后,日本对于美国不满的态度。其中第14页,更为明确地显示了日本有发动战争的意图:“鉴于美国政府的态度,我们不得不认为通过进一步谈判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

美国也确实采取了措施,但就在开战前夕,一些非常重要的情报,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被延误了。1941年12月7日凌晨,秘密情报局认为,截获的14份日本情报非常重要,日本有极大的可能会发动战争。鉴于该信息的敏感性,必须通过电报发送。但是,由于周日办公室关闭,信息传递被人为延误了。于是,这些有关战事的重要情报在夏威夷时间早上7点33分到达檀香山,并由自行车信使送往夏威夷空军基地沙夫特堡。可就在前往目的地的半路上,日军已经开始了空袭。珍珠港信使只能躲进了路边的沟渠,直到上午11点45分,他才到达沙夫特堡。信息被破译之后,送到长官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五十八分,此时袭击已经结束。

一个叫科米特·泰勒的美国大兵,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名字会以一种“不光彩的”方式流传于世。1941年12月的第一周,泰勒被派往信息中心监测雷达系统处理和跟踪来袭的雷达信号。在这之前,他只接受了简短的培训,就匆忙上岗了。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凌晨四点,在他的第二个轮班时间开始时,意外随之发生。


早上7点15分,情报中心接到了来自瓦胡岛北部奥帕纳雷达站的电话,当时,早上操作雷达的两名士兵告诉泰勒,他们刚刚看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雷达光点,这本来是一条重要的情报,却被泰勒忽略了。因为当时泰勒被告知,如果收音机里整晚播报音乐,就意味着B-17轰炸机即将抵达。泰勒在开车上班的路上还收听到了音乐,所以他猜想是轰炸机很快就会到达,而没有想到这是敌方的攻击。

战争虽已远去,疑云还未消散,是“阴谋论”还是“悬疑剧”?两份剧本都摆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选?

制片人:梁茵

编导:杨新烨

编辑:于二丫 曾令晋